一项调查显示,85%的职场人存在简历信息造假的情况,据我了解,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再高,可以说简历信息造假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造假的程度不同罢了,一般来说,简历信息造假集中在工作年限2到15年之间,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工作年限太少,无法造假,例如你刚毕业,就说担任公司中层管理、薪资收入比肩公司技术骨干等,一眼就能看出来了造假,二是工作年限15年以上,没必要造假,具有15年的工作经验,一般已经身处中层的位置,在行业的小圈子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造假的成本比较高,就算你想造假,也不太可能躲得过公司的背景调查。
简历信息造假的方式有很多种,本人看过太多的简历,根据亲身经历的案例,总结如下,简历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两者造假的情况都比较普遍。
客观信息
常见的是工作的起止时间与实际不符,一是扩大工作时间的范围,如2017年7月毕业,实际参加工作为2017年11月,简历显示2017年8月开始工作,将未工作的3个月算上了工作时间。二是移花接木将一些服务较短时间的公司隐藏,凑成一段比较长的工作经历,如2017年11月-2018年2月在甲公司,2018年3月-2018年5月在乙公司,2018年5月-2018年12月在丙公司,简历显示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丙公司。这样就看不出一年时间之内换了三家公司的真实情况了。
一种是拔高职务,如实际工作中是一名专员,简历上写主管,这种情况尚可理解,毕竟专员向上晋升就是主管,有些公司习惯于让员工先承担主管的责任,再给主管的职务。如果是一名专员,但简历上却写经理职务,就是明显的拔高职务了。
另一种是虚构职务,公司本没有这样的职务,把职场中惯用的职务安在自己头上,因为公司性质不同,职务体系和称谓也不尽相同,这个很容易被忽略,如台资、日资、国企和民企有很大的不同,也很难横向对比。
由于大专及以上学历信息从2001年开始,可以通过学信网查询,所以一般学历信息造假集中在毕业时间在2001年以前的,非全日制学历(成教、自考、网考等)造假几率大于全日制学历。
常见于隐藏部分服务过的公司,一般在这些公司有着不太光彩的经历,如存在劳资纠纷、协商解约、被开除等情况,还有的是为了取得看起来较长的一段工作经历,体现工作比较稳定的假象。
还有个别虚构服务公司信息的,说实话这种做法比较低劣,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一查就能查得到是否存在这个公司。
一是虚报工资,二是虚构薪资构成,这个无非就是想在后期谈薪时多点筹码,但其实很难起到作用,HR一招“请提供银行流水”立马破解,所以想要靠虚报工资来获得更多薪酬谈判的筹码是不可行的。
主观信息
由于主观性信息存在认识和评价上的弹性,所以主观信息不能简单的认定是造假,更多的情况是虚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盲目自大等,主要存在以下几项内容中。
一是扩大工作内容的范围,如实际负责一项工作,简历写负责二项、甚至三项、四项工作。二是工作内容不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写,而是参考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由此修改而来,这种做法看起来聪明,很容易通过简历筛选环节,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在后面的面试环节还是容易被淘汰掉。
一般是夸大自己的技能水平,严格来说这个不能称之为造假,更多的是自我评价虚高,有经验的HR在筛选简历时,都会打个折之后再评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自我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是虚高过誉,过谦的不多见,没见到哪份简历说自己缺点一大堆的,都是说自己如何如何的优秀。
对于面试官而言,了解这些有助于有效甄别、筛选简历,对于求职者而言,敲响警钟,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一点瑕疵而错失好的机会。
对简历造假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