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村名简历大全!

时间:2023-10-29 08:16:37编辑:阿简

关注我们 让你开心 哈哈哈哈

新乡市凤泉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14个村委会,有2个自然村(王小庄、罗小庄)。镇人民政府驻大块村,春秋时期得名,1955年12月,大块中心乡成立,1996年12月,撤乡建镇,2004年1月,由新乡县划归凤泉区辖。境内有共产主义渠、百泉河穿过。镇域有龙山文化遗址。建有四十七烈士殉难处,为和平解放新乡谈判签字纪念地。全镇有村级书画协会5个,书画者爱好者600余人,字画装裱店、摄影店、图书店、健身广场等40个。200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大块村秦光彩的扎纸艺术,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块镇以铜材加工、电源材料、精细加工、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工业产值56.5亿元。驻有长济高速新乡西收费站。有12、18、171、309路公交车通过。

秀才庄

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5公里。南邻新乡县合河镇,西北与辉县市占城北云门镇相接壤。唐武德元年(618)属凡城县。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民国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民国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北金华寺碑记载,元朝建村。据《新乡县地名志》记载,元朝有齐、聂、许三姓在此居住,后聂、许二姓迁出。明万历年间(1573~1620),魏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因秀才多,故名秀才庄,亦名秀才乡。

秀才庄村聚落呈方形,地处行洪区北沿,有围村堤和围田堤,面积约90万平方米,主街道路东西向4条,村舍为楼房、砖砌平房、瓦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粮食产量每亩1000千克。下设9个村民小组。水稻种植始于明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建百泉河廉让闸(今六闸),水稻种植由此大面积推广。1975年百泉河干涸,自筹资金20万元修建电灌站一座,自采自运石料,砌渠道1975米,把五干河水由南送到北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五干河经常水源不足或断流,水稻种植受到影响,1998年全村将水稻田改为旱地,结束水稻种植历史。兴修水利方面,主要有三次大的工程建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村首魏光山、余炳勋、余文明、魏学淹、卢作善等率众于南云门之下百泉河之上修建六闸,向西开河,扩种水稻,俾获利益。20世纪70年代始,党支部副书记罗万福为主要负责人率领全村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到北山运石,挖河筑渠,历时数载,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南水北调提灌工程(现称大站),全村稻田和大部分旱地得到灌溉。1991年春,在新乡县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支持下,复建村东南提灌工程(东站),硬化渠道8456米,增强了全村综合灌溉能力。村有小学1所,在校生932人,教师48人。1985年群众集资兴建教学楼一座,市教育局、县人民政府曾为此立碑。有村、个体办诊疗所5处。同年,群众吃上自来水。2007年投资10万元整修文化大院和村两委会办公服务场所。两年来筹措资金40万元,村民集资25余万元,硬化村内两条主要干道和10余条次干道;整修排水沟1200米,争取上级配套资金为群众新打机井4眼。办集体工副业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于80年代,有油坊、机械厂、造纸厂、纸箱厂等,队办集体工副业有二队面粉厂和机械加工、三队的轧胶厂、四队的轴承厂等,曾经红火一时,至90年代大多关闭或停业。个体企业开始出现于21世纪初,在村东路两旁建起的废旧金属机械设备市场,有大小门店70余家,活跃了地方经济,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2014年村内有小型超市8处,小商店50余家、个体饭店6家,小吃店9家。农历每月逢四、十有集市贸易会。是新乡市1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

孟庄村

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5公里,百泉河西侧,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4公里处。由孟庄、罗小庄、王小庄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孟庄。由3个村民小组组成共263户,1296人,村落总面积约210亩,耕地1000余亩。

明朝初期有范、孟两姓迁此,后范姓迁出,孟姓取村名孟庄。清康熙年间(1661~1722),何姓由武陟县何马营迁此,仍沿用孟庄,曾称东孟庄。据《辉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民国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民国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孟庄聚落呈方形,有围村堤。工业主要以铜业加工为主,有汉臣铜业、中亚铜业、劲博线缆、中州铜材加工厂、永盛拔丝厂、金鑫电线电缆材料厂等各类大小企业12家,该村年加工铜丝约800吨,工业总产值约3600万元;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2006年,筹集资金55万余元,硬化道路1.6万平方米,并在主干道安装路灯30多盏,种植各类景观树600多棵。2007年10月,投资12万余元硬化孟庄至秀才庄道路。2010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党支部筹款6万元为新村家家户户修建沼气池;同年又筹资19.5万余元硬化长700米、宽6米的新村道路。2013年1月,孟庄村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2014年,全年粮食产量约1000吨(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人均纯收入8900元。罗小庄聚落呈不规则方形;王小庄呈方形。

罗小庄 原名小罗庄,在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百泉河西侧,四支渠从村前穿过。罗姓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从辉县东关迁此以姓氏名村,民国37年(1948)秋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8年至2014年为孟庄的一个自然村。

罗小庄村名由来,据村民罗保礼口述: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先祖罗兴携妻带子从辉县走到金华寺前歇脚,被方丈收留在寺院里种地。后为种地方便并躲避战乱,迁现址安家,繁衍生息。清末民初,始称罗小庄,按聚落分为南院和北院。1983年左右,从辉县山区迁入1户,王小庄迁入2户。2014年,全村有居民15户。

王小庄 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2公里处,百泉河西侧,四支渠北岸。清顺治年间(1643~1661),块村营一户王姓迁此居住,形成村庄。故名王小庄。民国37年(1948)秋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8年至2014年为孟庄的一个自然村。

王小庄村名由来。据村民王德兴口述:早在200年前,先祖王伟唐带着一家人从大召营唐马逃荒至辉县南云门借居。后为种地方便迁现址。2014年,已延续10代计44户,全部姓王。

石庄村

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4.5公里,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百泉河西岸。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67户,803人。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民国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民国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块村营一名姓石的秀才,因在本村调解民事未成,失脸面而迁此,名石家庄(后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村修西王母会庙碑记,村有码头,一名段姓船工经常在此装卸货物落户成村,清末简称为石庄。

石庄地处行洪区北沿,有围村堤,聚落成方形,主街2条,十字相交。村落面积240亩,耕地面积540亩。房舍多为石、砖、木、水泥结构瓦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40吨。全村安装有自来水管,村南新乡至秀才庄公路经过。民营企业有新乡市万博铜业有限公司、新乡科牛电焊机有限公司等;有养猪户5户,存栏400头;养牛户2户,存栏20头。至2014年年底,石庄村累计硬化村内道路4条2100米。

块村营村

原名块村,又称村社、傅庄、何庄、莲池、块村寨、南吴庄,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4公里百泉河东岸,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下设28个村民小组,1863户,9958人。

据明正德元年(1506)《新乡县志》乡社载:屯营即“按古者寓兵于农,后世判而为…新乡旧有屯营,皆宁山东卫屯田所也…设有块村营等”。清乾隆七年(1742)属卫前所。清宣统元年(1909)属三西区卫前所。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民国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唐朝时期,此处有石、白、蔡、唐几户人家,分居现村的几片高地(称傅庄地、何庄地、西北高地、莲池地、后地、南吴庄等)。宋代岳飞抗金大破金兵在这里安营扎寨时已成为较大村落。明洪武五年(1372),龚宣迁入块村营是上级派来块村营的百户官。因扎营村庄不交皇粮,这些小村先后迁到现址,合为一村称块村营。1949年南吴庄亦并入。

聚落原处于地势低洼、积水成灾、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地方,为防水患,明朝曾多次筑围堤。现聚落沿百泉河东堤与南北两堤之间,呈南北长方形,村域南北长1720米,东西宽1000余米,总面积约2580亩。村内道路南北走向12条,东西走向16条,硬化率95%。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382.6万千克,年亩产736千克,人均产粮492千克。村南通新乡至秀才庄12路公交车。农历每月逢六、九有物资交流大会。水利方面,据《新乡县志》记载,由于块村营一带地势低洼,辉县上游稻田退水及秋季洪水均经百泉河下泄于此,常受其害。明嘉靖年间和万历七年(1579)两次复修块村营闸,明万历十四年(1586)再次复修(今五闸),以扩大村东和村南水稻面积。清雍正七年(1729),块村营等村修泄水沟,筑村堤,堤南开小河20里,以泄稻田之水,与辉县云门、小营村协商,新建廉让闸(今六闸),共享其利,为东、西招民庄、潘屯村解决稻田用水问题。明初始植水稻,村中有宋公碑,即宋世平,号西湖,他为发展水稻,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扩建信字闸,解决该村百泉河自流灌溉,立下功劳,村人立碑纪念之。1996年后逐渐停种。块村营村交通便利,新乡西外环路与新秀公路、村东南有长济高速公路,村北有新晋高速在村东交汇。全村共有新乡市油田助剂厂、鑫利化工厂、三鑫化工厂、新乡市恒鑫铜业有限公司、新乡市友鸿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新乡市予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新乡市金星纺织有限公司、伟业化工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业30多家,另外该村还有新乡市凤泉区金属回收有限公司、红双喜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大小经商户达150多家;各类养殖户20多户,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1亿元,畜牧业生产总值达300万元。2010年3月,新农村建设启动,建有二层楼房48户,复式楼房48户,六层楼房40户。2011年始建金星花园高层楼房十七层楼3座,十一层楼6座。2014年年底,全村有耕地6917亩,既有河水灌溉又有机井配套,旱涝保收。民营企业有铜业、纺织业、油田助剂、化工等工业,总产值16.2亿元。人均约7000元。

北闫庄村

原名闫庄、阎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2014年,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16户,1086人。耕地面积1300亩,工农业产值1700多万元。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二十七都。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民国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闫氏族谱记载,闫氏清初由小冀闫庄迁入块村营,后便于耕种,清光绪二年(1876)从块村营迁出(据《新乡县志》记载光绪十年转迁现址),名闫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和原小冀人民公社闫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政公署新署字〔1981〕312号文批复,更名为北闫庄。

北闫庄聚落呈方形,面积8.1万平方米,南北走向街道9条,东西走向街道4条,十字相交。村内新房多为楼房、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粮食总产56万千克,年亩产950千克,人均产粮654千克。农业总收入285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有小学、幼儿园。有医疗单位2家,分别是卫生所、红旗正骨医院。新乡至秀才庄12路公交车经村北并有停车场。工业主要以铜拔丝、橡胶制品、电线为主,有太行橡胶厂、鑫达橡塑有限公司、民用电线厂、通用电线厂、新乡市钰翔线缆有限公司、新乡市海达电器有限公司、新乡市新旺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私营企业。2012年土地流转400多亩。有养猪厂2家、养鸡场2家。

大块村

原名南块村,又称秦庄、大块村寨,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0.2公里处,民生渠南侧,是大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明正德元年(1506)块村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民国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兴隆寺内经幢载,隋开皇十年(590)建村,明永乐(1403~1424)初,“秦氏从山西陵川九光迁此”(秦氏祠堂碑文)。幢在南边一块高地居住。(1403~1429)后姓氏增多,逐渐形成大村改称大块村,亦说以地貌,一块一块的沟洫台田名村;又说借晋重耳过卫,“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的意思名村。据《新乡县志》记载,元朝有姬、党、王三姓。明朝有秦、刘二姓迁此后分居数块高地,因南块人口发展较快而故名大块村。

大块村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800亩,主街东西向,宽20米,小街巷十字相交,沥青路面。乡机关、企事业、工厂分布在村东部;镇政府、税务所、派出所、邮电支局、电信支局、河南省粮食储备库等行政事业单位位于该村东部,村委会、镇中心校、华新大楼、大块镇中心卫生院位于中部,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位于西部,是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展中心。2014年,全村有村民小组15个,1572户,7931人。大块村交通便利,新秀公路穿村而过。有个体企业40家,主要生产电池、化工、无碳纸、食品等为主导产品,涉农代表企业有大海牧业。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耕地7000亩。经济作物以棉花、西瓜种植为主,各类种植户32户,种植面积达100多亩。12路公交车从村中经过,有停车站。村北有龙山文化遗址(毁)。2012年至2014年,大块村两委会仅用40天完成村委会周边7000多平方米的拆迁,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新乡市农村首座12层4幢小高层拔地而起,面向大块、西招民庄、东招民庄、北闫庄村民出售;为群众铺设排水管道2000米,修路5公里。农历每月逢二、五有集市。

小块村

原名北块村,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正北2公里处,北邻辉县市,民生渠和北堤河之间。全村9个村民小组,885户,4597人,耕地面积5000余亩,粮食总产量42.5万千克。人均年收入7800元。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抗日战争时期,小块村就是抗日根据地,先后有9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祖国献出生命。老一辈革命家李毅之、地质学家潘广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崔俊之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弟子李霞生等一些名人就出生于小块村。

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永兴寺碑记载:隋开皇十年(590)有北块村;明永乐年间(1403~1417),苗、潘、郝、郭四姓陆续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居住在三、四片较高地,各起村名苗块村、潘块村、郝块村、郭块村,渐渐几个村连在一起。清末命名小块村(据《新乡县志》记载,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毗邻大块村,且又小于大块,而故名小块)。

小块村地势低洼,有围村堤,聚落椭圆形,面积2190亩,街道水泥路面,房屋以砖混结构二层楼房为主。在校生731人,教师41人,幼儿园3所,诊所3处。安装有自来水管。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生产以化工、电池、建材为主,有华幸化工有限公司、华鑫电源材料有限公司、翔宇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宏基商砼有限公司等大小企业30多家。养殖业以养猪为主,有大小养殖户15家,年出栏6000头。2005年11月,小块村被新乡市司法局、新乡市民政局,新乡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4月,被新乡市文化局授予“文化大院先进单位”;2006年6月,小块村党支部被新乡市委授予“先进村党支部”;2011年12月,被河南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司法厅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2012年12月,小块村落腔剧团获选“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小屯村

原名小屯。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处,北邻辉县市边界。全村共有331户,1674人,下设3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635亩,耕地面积1500余亩,粮食产量1500余吨。

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北五区二十五都,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汉朝时建村,唐时,名西小屯。明初,有王、孔、苗、张10多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屯田,繁衍生息,因王姓居多,改名王小屯。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永兴寺碑载:亦称西小屯。

王小屯村聚落处于高地,椭圆形,面积15万平方米,新村舍向南扩展,多为平房、楼房。村委会位于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党组委员,深入国民党内部10年为中共党组织提供情报的王黎夫就是王小屯村人。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村中经济发展迅速,新建的企业有虹宇钙业、宏力线厂、电源材料厂,以及多年的中原轧钢厂、水泥厂、预制构件厂等大小民营企业8家,另外还有养猪、养鸡、喂牛、喂羊户10多家,蔬菜大棚3户。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有传统的旧庙会。

陈堡村

原名东陈堡,又称陈堡社、前陈堡、后陈堡、郭庄、陈堡镇、陈堡寨。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9公里,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北靠北堤河。2014年,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521户,7571人。耕地373公顷。明正德元年(1506)陈堡社扎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民国34年(1945)陈堡镇扎此。民国37年(1948)属一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西永兴寺碑记载:唐时此处已有人居住;宋时此为陈兵据守之高地,名陈堡;明洪武年间(1370~1375),郭、王、梁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仍沿用历史陈堡名,亦称东陈堡;明万历年间(1579~1619),人丁兴旺,分为前陈堡、后陈堡、郭庄三个村。后又在此设陈堡铺。清同治七年(1868)筑寨,恢复原村名。

陈堡村聚落呈方形,面积78万平方米,主街六条,东西、南北走向,多是水泥路面,一条沥青路面,新房多向四周发展。村委会办公楼、村卫生院门诊楼、露天娱乐广场在村中部,科技文化大楼位于陈堡小学内,村南有寨门楼,敬老院在村南部,有4眼千米深水井供群众吃水,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在千斤左右,2013年秋全村土地全部流转。村南有工业开发区,有第三产业近百家,主要分布在新辉公路两侧。村委会和桑德保洁公司签定协议,垃圾专车清运,有专职保洁员12名。村小学内有和平解放新乡谈判签字纪念地;村东北北堤河是四十七位烈士殉难地,立有纪念碑,为县级保护单位。村中有十七层住宅楼,新辉路东有六层和十一层社区住宅楼,村西南有占地78亩的陈堡社区别墅两层123栋,复式楼四层2座。陈堡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新辉公路穿村而过,济东高速留有上下出口,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有中原豫魁水泥厂、华新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冶炼总厂、恒力电源厂、晶华耐火材料厂、华新造纸厂、黄河锅炉厂、亿丰混凝土搅拌站、骏华车辆拖挂厂、华宇车辆、国宇车辆、富士通车辆、华烁车辆、松柏电源材料厂以及农机修理、生猪加工、猪皮加工等大中小企业近百家,有双孢磨菇大棚15个,有芦笋种植20亩。大小养猪户50家,有3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家,100头的奶牛场1家,并成立陈堡养猪协会,全村年社会总产值达2亿元。农历每月逢一、八有集市。

东郭村

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共产主义渠北侧。全村有村民小组8个,545户,2712人。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北五区二十五都,民国34年(1945)属于陈堡镇,民国37年(1948)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宋朝末年,郭姓在原庄(今北原庄)东边居住,渐成村庄,名东郭村,后郭姓绝。明洪武五年(1373)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转迁此,仍沿用原村名。

东郭村落呈方形,面积33万平方米,主街3条,其中南北走向街道1条,水泥路面,村舍向北扩展,现形成小区一处共有78户,新房为砖、水泥、钢材、预制结构。村委会、商店、卫生院、娱乐场所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272.4万千克,年亩产1000千克,人均产粮1008千克。凉粉加工在镇域周边较有名声。工业总收入2983万元,人均纯收入1.1万元。小学和北原庄合为一体,设在两村中间。安装有自来水管。村北有新秀公路,设公交停车站。东郭村拥有河南省七星铜业有限公司、阳光电源、口口妙食品、盛达材料电源、恒基化学、伟飞实业有限公司、新乡市黄淮海食用菌种植基地、利民液化气站、豫新消防器材厂、大小冲压件等30家私营企业,2007年,投资新建奶牛养殖场1家。2013年,建养牛场1家,另外还有养羊户2家,养鸡户3家。

北原庄村

原名原庄,又称原庄社。位于大块镇政府以东2公里处,东与东郭村紧密相邻,南至共产主义渠北侧,西与东招民庄村、大块村接壤,北以民生渠为界与北招民庄隔河相望,新秀公路由村北东西向贯穿。明正德元年(1506)原庄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七都;宣统元年(1909)属三西区十一都;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大块村兴隆寺经幢载,隋开皇十年(590)已有北元庄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村东庙内一铁佛背上铸有“原庄”字样,那时,潘姓已在此居住,后李、马等姓迁此,又称为北原庄。清末,又改为原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和朗公庙人民公社原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政公署新署字〔1981〕312号文批复,恢复历史名称“北原庄”至今。

村落面积45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711户,3068人。新乡至秀才庄公路在村北经过,有停车站。明清时,村西以新乡县“原庄夏景”著称,为县八景之一。全村土地总面积3.3平方公里;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耕地种植面积4000亩,亩年产800千克~900千克;工业方面村集体对外发包企业两家,个体企业12家,以生产卫生纸和无炭纸为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各项工作都有长足发展。养殖方面养猪户7家,存栏近2000头,养牛户4家,存栏近200头,养蛋鸡户1家,存栏2000多只,养肉鸡户3家,存栏9000余只;经济高效种植方面有温室大棚种植,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作物;在村领导的支持下成立陈红红薯合作社,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增加其效益。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其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2005年获得新乡市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2006~2009年连续获得区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2012年,村党支部荣获新乡市创先争优先进单位称号。

东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东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南毗牧野区,近靠共产主义渠,2014年全村共有213户,人口917人,4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1.2万平方米,耕地面积1700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粮食产量1650多吨。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民国34年(1945)属合河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合河中心乡。1958年属合河人民公社。1965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6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明朝初曾多次向此处迁民,因地处太行山行洪洼地中,连年水患,土地荒芜,到明万历年间(1573~1616)有李、许、张、栗、傅等姓迁此,择西边一片高地,安、赵二姓择东边一片高地定居,名招民庄。为防水患,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两片各自修筑围田(村)堤,清末,因北边有一招民庄,为方便区别,改为南招民庄。1958年按方位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东,名东招民庄,俗称东庄。

东招民庄村聚落在围田堤内一高地,呈椭圆形,面积11万平方米,街道4条,十字相交,水泥路面,村内旧房正在改建,新房有砖、水泥预制构件楼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165万千克,年亩产940千克,人均产粮1650千克,农副业总收入2600万元,人均纯收入8700元,村民安装有自来水管,村水泥路从村中间贯通。2010年10月15日,投资85万元,动工修建村南至牧野区大里村道路,路长2.5公里,宽5米。工业方面个体经商发展迅速,有建筑业、运输、起重吊车、工艺加工等个体工商户多家;村内有鱼池、农家院,解决就业村民80余人;有食用菌基地、蔬菜大棚30多亩;新发展奶牛养殖户6家,引进优良品种奶牛70余头,养猪、养鸡专业户7家。

西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西庄。距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共产主义渠北侧。2009年,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00余户,1296人,耕地面积2150亩,村落面积1450亩,粮食产量172万千克历史沿革同东招民庄。1958年按方位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西,名西招民庄,俗称西庄。

西招民庄村聚落在围田堤内,呈不规则方形,面积13万平方米,主街道4条,水泥路面。房屋大多为楼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在村东南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2200,年亩产684千克,人均产粮1500千克;有小学,在校生230人,教师14人。有诊疗所。安装有自来水管。村水泥路与村北新秀路相接。村西有胡韦线,村两条主干道和胡韦线连接。

村有私营企业新乡市焱鑫铜业有限公司1家,青储和改造厂有11家。各类超市商店5家,有奶牛养殖户1家,猪养殖户2家,兼休闲、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家园2家。蔬菜温室大棚18个。

北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北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民生渠北岸。2009年,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67亩,耕地面积2400亩,年粮食产量150万千克。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民国34年(1945)属陈堡镇。民国37年(1948)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庙碑记:地势低洼,长年积水,土地荒芜。明初,曾多次向此迁民未成,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王姓逃荒路过此处,落户成村,名招民庄。为防水患,清康熙三十年(1700)始筑围田堤,清末因南有招民庄,此在北部,改称北招民庄,俗称北庄。

北招民庄村聚落呈椭圆形,街道2条,十字相交。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1996年~2014年,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修建舞台一座,健身器材及篮球场地;建村委会大院及办公室;每年春节邀请剧团为村民唱戏五天;每年春节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50元~200元。截至2014年年底,全村有348户,1725人。耕地面积2660亩,年粮食总产量190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有企业8家,分别是新乡市中原轻工机械厂、新乡市赛特钢瓶有限公司、新乡市吉祥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新乡市锅炉容器有限公司、新乡市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新乡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金属包装制品厂、七星橡塑有限公司。有建龙、开源、习秋超市3家。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美丽新大块,了解大块每一天!

上一篇:前同事做了5年HR,看到这种格式的简历,他一律高薪聘请

下一篇:「干货帮」1032份最新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