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发源地

时间:2024-02-15 02:31:50编辑:阿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一篇名叫“四方风”的甲骨文出自约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示,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在《淮南子》一书中始现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平气是我国古代历法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也叫“恒气”。把一周年按时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每过15.22日就交一个新的节气,这样定的节气叫作平气。实际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不等速的,在各个平气之间,太阳在黄道上所走的度数并不相同。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已知平气不合理,曾提出推算定气的方法,即按太阳走过相同的黄经度数经历的时间间隔来确定节气的具体长度,但在民间历书上一直未被采用,直到1645年始行的《时宪历》才正式改用定气,一直沿袭至今。

上一篇:卢氏核桃

下一篇:没有了